Ep.1 拜耳阵列与卤化银
捕捉镜头里的光形成画面,和计算镜头里的光形成画面,这两者间的差别也许在绝大数人的观感中,并无不同。毕竟十几亿的位深在寻常人眼感受中,与无限相比,已并无分别,有的只是可能流于纸面的理论差距而已。
严格来说,数码的成像与色彩是算法,或者夸张点说,是猜出来的。虽也不能完全说胶片才是真正的摄影,但就对光的捕捉定格来说,也相去不远。
就个人而言,经过超多次程序处理与计算而生成的图像,与一次性定格成像来说,还是更认可后一种。
数码的一个极大优势,是后期,使用方便只是一个附属产物,真正提供的是巨大的加工空间和海量挑选空间。
胶片虽也有后期,但没有数码的那么夸张,更多的是那种创作的惊喜,当然也有那高昂的学习和使用成本。
在狂按一阵快门后,从无数张图像中选出一张进行加工时,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怀念起小时候被夸奖抓拍到一张好照片时长辈脸上的笑容,或是看着拍废的底片时他们脸上的心疼。
Ep.2 抢救
因和友人闲聊,突然兴起,想要抢救一下自己的“事业”,忙活的一阵,虽是大有起色,但细想起来,与之前的生活,也大差不差,所以在完成最后一个项目后,便又失了兴趣。兴许是“事业”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欠缺了许多,所以少了些许动力。
想起一句话,前程有限,后患无穷,一直蛮喜欢的,但却是觉着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这话的根基所在,自以为是天赋,是异于常人,说这话的人叫南怀瑾,听这话的人叫周梦蝶。
得过且过不好,但至少开心,不是么?不过,至少要能过得下去,善始善终,不是么?又有多少人能安于贫瘠?又有多少人能不受父母长辈、社会舆论的影响,不顾忌此间种种?又有多人能在达成上述之后,能成其所愿,能达其所想?
Ep.3 定义权
思索这个的缘由是一个闲聊中谈到的社会发展假设性问题,纯属闲得发慌。比如现在主流的概念是,西方等同现代文明,进而延伸出西方等于先进,就没有特别大的争论和探讨,显得很奇葩,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架构的不同,进而其对应的先进本也应当不同。但对于此却没有像c++和python,或是ARM架构和X86架构那样争论和探讨。大抵上是现代社会大部分规范由他们而定,最终解释权也归其所有,所以就挺脑残。
其根结,我个人以为,还是落在了一个定义权之上,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就像是定义一个人的属性,通过提出者对自身的背书,如社会地位、经历经验、知识储备等等,夯实自己的话语权与定义权的权威性,然后反复告知,乃至拉起一个群体来反复确认,这个人就是某个属性,让这个人的茧房里充斥着同一种声音,那么这个人的一切行为,无论与某个属性相符还是相反,都可以归于某个属性,这个人真实的属性便不再那么重要了,其属性已经被定义,想来PUA里倒是常常用到……
Ep.4 诗人与粥
有一文青朋友,闲聊中叹道,如今社会却是无人肯舍粥一碗于诗人,很是悲哀。我以为却是如今已无人得粥一碗便足矣,包括诗人。于是大家默然。
不过人的复杂性让他们本质上无法被一组标签完全描述,对于当下的社交来说,标签之间的缝隙大概率就成了可悲的死角了
与辽阔共谋 做空希望